| 
官方微博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长平之战之二—利令智昏

来源:原创   发布时间: 2014年06月17日

  冯亭的使者见到了赵孝成王,言明归顺之意:“韩国不能守上党,上党即将并入秦国。上党的民众都愿意归赵而不愿成为秦国的国民。上党有十七座城邑愿归入赵,财物用来赏赐官吏民众。”

  对于韩郡的突然来降,赵孝成王闻之大喜,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慎重。毕竟无论是在当时和现在,面对突然来到的横财,避免头脑发热、慎重抉择都是明智的选择,老子所谓“福兮祸所伏”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孝成王立刻找来了平阳君赵豹,说明冯亭献上党一事,“冯亭今率十七个城邑归顺,接受他们归顺如何?”

  赵豹回答的相当理智“圣人把无故得利看做是最大的祸患。”

  孝成王随即进行了反驳“这是上党人民念及我们的恩德,怎么能说是没有缘由呢?”

  赵豹随即也进行了反驳“秦蚕食韩国的土地,令上党隔绝而与国都不通,我们可以平白得上党之地。上党不归顺秦地的原因是想嫁祸于赵。秦国劳师远征而我们赵国得利,即使是强者不能从弱者处得利,弱者怎么可能从强者处得利呢?这怎么能说是没有缘由的好处呢?秦国举全国之力蚕食各国,劳师远征分裂山东诸国,在这种形势下,不可与之相抗,我们一定不要接受。如果接受了,将来所遭受的祸患会大于我们所得到的东西。”

  孝成王随即反驳“我们发动百万军队进攻各国,多年未能得一城。今上党以十七座城邑归顺我们,这是件很好的事情。”

  赵豹见无法说动,便从孝成王处出来,孝成王随即把平原君赵胜和赵禹找来,听取他们对韩上党来降的意见。

  平原君发表了看法:“我们动用百万军队进攻各国,多年没有得到一座城池,现在平白得到十七座城市,这是件大好事,机会不可错过。接受肯定很好。”

  在平原君的大力支持下,孝成王立刻表示赞同,随即令赵胜接受韩上党的投降。

  赵胜到达韩国上党郡后,宣读了赵孝成王的命令“赵国使者赵胜,奉王命封太守以万户,封县令千户,均世世代代为侯,官吏皆连升三级,吏民如果相安无事,都赐给六金。”

  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涕泪横流而不愿见使者“我不义的地方共有三处:替国君保卫土地,不能用生命守卫,这是第一个不义。西顺秦国,不听国君号令,这是第二个不义;出卖国君的土地而自我享受,这是第三个不义。”

  赵于是发兵占领了韩国的上党郡,封冯亭为华阳君。

  赵国接受上党郡从眼前来看是得到了实利,但也为战火烧向自己埋下了伏笔。从当时的形势来看,秦国正专心对付韩魏,赵国接受上党郡实际上是把战火烧向了自己。虽然我们无法肯定秦对韩魏的战争告一段落后,会不会攻击赵国,但赵国的这一行动无疑是加快了秦国攻击自己的步伐。正如前面所说,“嫁祸于人”这一计策能否成功取决于决策者是否接受,赵豹虽然很明白地看出接受的危险并向孝成王指出了接受的后果,但无奈在赵胜的坚持下赵国还是接受了这一麻烦,所以司马迁在评价赵胜时用了“利令智昏”四个字,并将长平之战失利的责任归于赵胜的贪小利。从后面历史发展来看,赵国 接受上党确实是惹怒了秦国,并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。一件小事改变历史的发展进程,确实如此。所以当我们回首历史时,在关注大事之余,更应从小处着眼,关注历史发展的偶然因素。惟其如此,才能更深刻的看到历史发展的规律,遗憾的是,我们过去对必然性的关注太多,而忽视了些小事件,这也导致了我们现在所接触的某些历史是不客观和全面的,只有关注了事件发生的偶然因素,我们才能对历史有更深刻的把握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