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
官方微博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法官随笔

长平之战之三—剑指上党 
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14年07月10日

  韩上党郡归赵后一年内,秦国并没有对赵国发动大规模的攻击,赵国也得以平安地享受韩国上党郡一年。

  秦昭王四十五年(赵孝成王六年),秦国积聚一年的怒气终于爆发,这一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,秦国派出左庶长(秦国武将二十级官爵的第十级)王龁(he)攻赵,直逼上党。

  从现有的史料分析,秦国的这次军事行动主要还是针对上党而非整个赵国(当然此时韩上党郡已是赵国的一部分),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:

  一、统军的将领。王龁在秦国当时虽也算有名的将领,但从后来围邯郸九月而未下和攻魏败于信陵君之手来看,他的指挥作战能力并不是特别突出,也没有很显赫的军功,这样一名将领率军攻赵,显示了当时秦国并不希望与赵国发生大规模的战斗。如果预计的战争规模够大或秦国的目标很高,一名有名的将领统兵是必不可少的。将领是军队作战的灵魂,优秀的将领往往能以少胜多,化不利为有利,古谚有云:“将熊熊一窝”便是指此。

  二、秦军的数量。从《史记》的记载来看,当时秦军投入的兵力并不算太多,后世之论长平之战多说秦军有百万之巨,但从《白起列传》对长平之战的记载来看,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用于截断赵军后路的是两万五千人,打包夹的是五千骑,加上后来昭襄王秦至河内征召军队,所以可以推断在长平之战时秦军投入的兵力并不会有百万之巨,更不用说之前的战斗了。这主要与秦军劳师远征有关。以如此数目的军队,要想实现很大的目标并不现实,因为攻城略地固然重要,守城池也同样重要,有限的兵力还要用来分兵守城,自然是战斗力进一步下降,因此,数目不算太多的军队,目标只能是上党这样局部的地方。

  三、秦国的策略。秦国对付山东六国尤其是韩魏,一直采取的是蚕食的策略。多年来虽然冲突不变,但从未发生过真正大的战争。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秦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失,同时也不易激起各国的联合抵抗,能为秦国创造很好的外部环境。当然,当时诸国的合纵策略也抑制了秦针对一国的大规模战斗。秦国的优势在于国力和地利。国力经过商鞅变法强于六国,关中易守难攻,使秦拥有对外的绝对主动权。但地理条件也是把双刃剑,一方面可使秦国更好的保卫关中大本营,但对于关东所得的土地和城池往往保卫不力,山东诸国固然望关而兴叹,但山东之地无法得到更好的保护也使秦国必须稳步推进,否则必致双手送人得而复失,对赵的这次军事行动也不例外,即小规模的蚕食而不是大规模的军事冲突。

  四、赵国的实力。当时的赵国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,赵国拥有了当时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骑兵。在北方平原和山地战斗中,骑兵有着巨大的优势,步兵往往无法抵挡骑兵的巨大冲击力。另根据史书记载,赵国为四战之国,其民习兵(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第四》),对付这样一个“习兵”和“尚武”的国家,发动大规模的战斗不仅意味着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损失,还可能导致军事实力和军事甚至国家地位的下降,因此秦国对赵国的战斗初期只是小规模的战斗,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比较明智的选择,用少数兵力攻取上党应是比较合理的选择。

  正因为有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,我们可以大致推出当时秦国主要的攻击目标应该是上党,至于后来双方间发生的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,则可能并非秦国的决策者的最初选择。对赵的战争一旦打响,双方便再无退路,只有不断增兵,终致长平之战的爆发。

  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形在以后的历史中经常看到,最近的一次便是美苏争霸,当时两国为正霸权各不相让,疯狂扩军备战,导致实力本就不济的苏联陷入泥潭不能自拔,最终致国力空耗不但人民生活水平很低,最终导致了四分五裂,大大超出了当时的领导人的预料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