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廉微讲堂第十讲——廉洁自律,从自我做起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19年07月12日 | ||
廉洁自律,从自我做起 ——刑庭 李玉双 廉洁方能聚人,律己方能服人,身正方能带人,无私方能感人。廉洁是一种境界,自律是一种力量,廉洁自律能让人无私无畏、为民奉公。 作为人民法院的一名干警,需要认清自身定位:虽辛苦,但工作稳定;非显贵,但月薪不低;不是达官,但受社会尊崇。身处变革时期,面对种种诱惑,如何做到把握好自己、始终保持廉洁自律,我认为规范权力运行,靠制度,更要靠觉悟。要苦练自身四种心境。 一是我们要有一颗“敬业之心”。 思想防线牢不牢,要看思想境界高不高,境界是一种修养,一种情操,它来源于对工作的坚持不懈。不管什么原因,既然选择了手中的这份工作,就要努力做到最好。南宋史学家范晔曾说“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”,只要踏踏实实,认真工作,相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也会有不平凡的成就。当青丝变成白发,当皱纹增多加深时,我们也能看到,自己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因不懈努力而有了进步发展,案件当事人的获得感因自己的付出而增强。这,也就值了。 二是我们要有一颗“感恩之心”。感恩,会让我们的追求更执着,选择更谨慎。因为感恩家人,我们要努力工作,认真生活,让家人脸上笑颜常开;因为感恩组织的信任与支持,我们自觉承担压力,不断进步,适应工作,做一个领导放心的职工;因为感恩社会,用自己所学服务更多的人;因为感恩生命,我们自觉守住道德底线,让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。 三是我们要有一颗“平常之心”。比票子,比豪车,比豪宅,比来比去,迷失了自我。人最怕被身外之物遮蔽了双眼,无法感受生活的美好。拥有一颗平常心,气定神闲,处事不惊,珍惜眼前人、身边事,这样的人生方是富足的一生。 四是我们要有一颗为人处世“透明之心”。古话说:“邪生于无禁,欲生于无度。”处理案件时,对自己要经常有四“问”:问一问履职用权时,能否做到一颗公心、不谋私利;问一问受到人情纷扰时,能否做到公道正派、不分亲疏;问一问处理敏感问题时,能否做到公平公正、不徇私情;问一问面对利益诱惑时,能否做到坚持原则、不为所动。只有做到透明如水,才能一生光明磊落。把握好公与私、情和理的尺度,率先正己,洁身自好,敢于清高;人际交往,不在党内搞人身依附关系,不拉帮结派、团团伙伙,一泓清水;原则问题,不随波逐流,一身正气。让心中的廉洁之光永不熄灭,照亮社会、照亮他人。 为政重在廉,做人重在诚;说话重在信,办事重在实。同时要强化自觉接受监督,增强履职尽责能力。作为一名法院干警,要把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种美德、一种雅量、一种胸怀坦荡的表现,要有主动接受监督的勇气和乐于接受监督的心态。要深刻认识到,无论监督来自领导还是来自普通群众和社会舆论,都是一种提醒、一种警示,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保护,正确对待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,把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,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。同时要对照监督意见,检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,确保司法审判权力行使不越轨,确保八小时以外不出格,时刻做到警钟长鸣,慎独慎微,始终坚持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励,自觉用党章党纪严格约束自己,用先进的思想道德对照检查自己,常怀律己之心,筑牢思想道德防线,始终保持国家司法人员的浩然正气!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