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法院文化 > 廉政文化
学习用典:国有四维 礼义廉耻
来源:   发布时间: 2023年03月01日

  用典

 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,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。国有四维,礼义廉耻,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。

  ——习近平《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》(2014年5月4日)

  解读

  国有四维,礼义廉耻出自《管子·牧民》,原话是国有四维……何谓四维?一曰礼,一曰义,一曰廉,一曰耻。《牧民》是《管子》一书的首篇,维即总纲,四维即四种纲纪,守国之度,在饰四维。由此可见管子对四维的重视程度。管子认为,四维能够引领规范民众的行为,它是国家的四根精神支柱,支柱立则国家兴,支柱废则国家亡。这一思想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的治国理政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  我国是文明古国、礼仪之邦。礼在维护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、规范社会秩序中有着重要的意义。孔子提出克己复礼,认为礼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。礼,对于个人而言,是规定品德修养、行为举止的具体要求;对于社会而言,是规范人际关系、社会秩序的具体约束。克己复礼,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,用公认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,回到礼义的规范中来。

  作为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,礼有制度规范,侧重于外在的约束,而义、廉、耻则是三种自律性的道德,侧重于内在自觉意识的培养,以期达于完美的人格。

  在古人看来,,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,而且是一种理想人格。义者,宜也,意指公正的、合理的、应该做的。在古人眼中,义是规范人们言行的尺度。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讲公义不计私利,讲大义不计小利,方能称之为义,否则称之为不义。

  在中国古代,廉是指对待财物的一种正确态度。古人云:临大利而不易其义,可谓廉矣。”“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,不贪不义之利。古人从不同的侧面来论述廉的价值和贪的危害。管子认为,廉就是不包庇坏人,不心藏私欲,即廉不蔽恶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廉是美德,廉是家风;廉是清风,廉是正气;廉是天理,廉是人心。

  在《论语》中,总是被反复提及。比如: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”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”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在孔子看来,知耻是如此重要,不知耻则不知为人。正如孟子所言: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”“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。知耻不仅关系到个人品德高下,而且关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安宁。一个缺乏耻感的社会必然道德沦丧,世风日下。

  礼义廉耻,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,塑造着中国国民品格,是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伦理追求,承载着人们的精神信仰,为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所推崇。

  今天我们讲礼,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,做到心有敬畏,行不逾矩;讲义,就是要讲民族大义、国家大义,树立正确的义利观,见义勇为,非义不取;讲廉,就是要奉公守法、公私分明,做到一身正气、两袖清风;讲耻,就是要知荣辱、明是非,积极求荣免辱,维护做人的尊严。

关闭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经二路1号 电话:0531-12368 邮编:250001

版权所有: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 ICP备案号:鲁ICP备13032396号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、建立镜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