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市中区法院坚持以“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”为目标,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,大力加强制度、人本、导向“三位一体”的法院管理文化建设,形成了“奉法、礼民、唯实、守廉、至臻”法院院训和“实干创新,持之以恒,不断超越,追求至臻”的法院精神,推动了工作科学发展,被授予省级文明机关、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、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、全国法院法官培训现场教学基地、全国优秀法院、全国模范法院。
一、根植科学的制度管理文化,夯实法院管理本源基础
(一)秉持科学理念,确保管理文化的先进性。科学理念是科学管理的前提。多年来,我们始终把促进工作质量、效率和效果提升,作为管理价值的根本取向;把符合司法工作特点和审判工作规律,作为制度和机制建设的最基本要求;把能否解决管理实践中的难点问题,作为衡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功能层次的主要标准;把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;把管理结果的充分运用作为关涉管理价值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环节,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文化的发展。
(二)运用科学方法,力求管理制度的实用性。管理工作创新,是管理文化发展源泉。而管理工作能否创新,关键在于能否面对客观现实条件,解决管理难题。多年来,我们运用科学管理方法,解决了管理实践中的一系列难题。如针对法官素质层次不齐,造成审判质量难以控制,并时常出现“同案不同果”现象的难题,我们凝聚高素质法官智慧,研究制定了25类常见案件《实体处理指导意见》,要求遵照执行,由此拉近了不同素质法官的距离,提高了整体审判水平。另如,针对审判管理项目繁多而管理资源有限的情况,我们吸收45名年轻法官参与审判管理,成立了四个审判质量管理小组,既解决了管理资源不足难题,又使年轻法官快速成长,实现了双赢。再如,面对基层法官案多人少,业务水平难精更难全的困境,建立了专项审判研究机制,每名法官选择1-2个一定时期专项研究的审判类型,并定期更换,由此构建了法官业务水平由专到全的发展机制。司法改革后,为了确保分案公平,通过案件难易区分、审判团队确定、办案系数明确、分案技术保障、绩效考评辅助、法官全程参与六项措施,民商事分案打破庭室界限,全面实现了“小定向”、“大随机”。另外,建立报结案件“四统一”制度,案件网上报结数、报送评查数、司法统计数和卷宗归档数完全一致,审判数据真实无误,形成了程序管理中的违规发现机制,实现了15年来未发生超审限和超期执行案件的管理效果。此外,最先实行的合议庭“三日内评议”和“主审人最后发言”制度,也获得了最高法院的肯定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管理难题的经验,为丰富管理文化提供了鲜活实践。
(三)借助科技手段,提升管理机制的实效性。作为文化构成的科学技术,可以推助管理效能发挥最大效果。我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起步较早,十五年前即实现了“无纸化”办公。通过“网上审委会”建设,克服了传统会议形式下,案件汇报人排队等待、委员们发表意见无暇思考、案件追究定责顾及情面弊端。通过专用光缆联网,实现了院机关与驻外法庭工作运行同步调,管理零距离。通过案件流程网络管理系统,实现了一人管理,掌控所有案件的目标。通过开通电子诉讼卷宗即时查询系统,打开了长期以来案件自立案至结案,诉讼卷宗始终封闭于法官手中的局面,实现了审判管理监督由事后向事中事前的转变。通过开发运行“网上法院”,实现了预约立案、网上送达、卷宗查询、裁判文书公开、网上信访、在线评议和廉政举报,提升了司法公开水平。科学技术为创造更加多彩的法院管理文化,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二、发展亲和的人本管理文化,融合法院管理刚柔内核
(一)坚持民主议政,增强管理的认同感。开辟网上议政厅,坚持凡重要制度、重大决策,均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;开通“院长信箱”,接受合理化建议,做到有信必复;长效化开展“我为科学发展进一言”、“我为党组献计策”等活动,广泛纳谏。通过民主议政,使制度和决策有了广泛的民主性,同时,干警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受到尊重,极大增强了对管理的认同感和执行制度自觉性。
(二)加强沟通交流,保持情感的和谐度。开展经常性的“心贴心,面对面,求共识,谋和谐”谈心活动,定期组织不同层面对话谈心,消融误解,增进共识。架设网上连心桥,院庭领导对同志们的点滴进步,个别同志言行、作风问题,均以网络留言方式及时给予表扬或提醒。网络开通以来,这种方式的谈心达33000余次,在网络谈心的坦诚与互动中,融洽了关系,增进了和谐,凝聚了人心,为制度的执行消除了心理阻碍。
(三)注重关心关爱,凝聚法官的归属感。坚持做到“四必看”、“六必谈”,即在干警生病、生活困难、亲人去世、子女婚庆时,主要领导率班子成员,必登门看望;在干警思想波动、工作岗位变动、工作出现失误、家庭出现变故、评先晋级落榜及与同事发生矛盾时,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,必组织谈心。每位干警生日,都会收到院里送来的蛋糕和祝福;重大节日,院领导都是舍弃和家人团聚,与留守干警一起过节;每逢年轻同志结婚,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证婚人,班子成员全部到场祝贺;法官遇有子女上学、就业等困难时,院领导都尽心尽力地给予协调、帮助,为大家解除后顾之忧。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,打动了干警心灵,强化了他们对这个集体的情感归属。
(四)实施文化浸润,强化文化的渗透力。在我院,文化浸润无处不在。走进法院,就能从寓意“旗帜引领方向”、“精神凝聚力量”的浮雕中感受责任,振奋精神。打开电脑,屏幕上则会弹出自创廉政格言,时时鼓励大家坚持操守,保持灵魂宁静。创设的“道德讲堂”,激发法官参与文明共建热情。汇聚干警自己艺术作品的文化长廊,引导法官自我欣赏、自我提升。庭室文化墙、文化角,法官茶座和定期开展娱乐活动,使大家丢掉疲惫、放松身心、陶冶情操。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,营造了浓郁氛围,强化了职业归属感。
三、创新激励的导向管理文化,提升法院管理实际效能
(一)和风细雨的思想熏陶,强化教育的塑造力。持续开展“维护法院形象,恪守职业道德”百人宣誓签名,“假如我是当事人”换位思考,“假如走错一步”全员讨论,“进百姓家,解千家事,理万户愁”关爱服务,“走进监狱听忏悔”警示教育,小书架、小风纪镜、小笔记本、心得小卡片、廉政小格言“五小”文化感染,“立足现实,走向理想”、“我执着、我坚守、我精彩”主题实践活动,干警思想和心灵受到熏陶,职业品格得到塑造和提升。
(二)身边鲜活的典型引领,增强先模的感召力。建立典型发现机制,组织开展最佳办案效果实录榜、司法能力评价和以“文书零瑕疵、判决零上诉、上诉零发改、办案零信访”为主要内容的“敢想敢为,达零成功”活动,引领法官争当先锋;开展“近距离感受优秀”活动,并邀请全国模范法官来院授课。领导班子喊响“从我做起,向我看起,不怕监督”口号,为全院起到了带头作用。近年来,先后涌现出奥运会火炬手、全国执行工作先进个人李予会,全国优秀法官吕青,全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大为,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陈艳红,全省首届办案能手王燕、全省法院先进个人梁伟等一批先模人物,已连续29年未发生严重违法违纪问题,队伍建设春色满园。
(三)科学客观的评价导引,激发法官的赶超力。坚持将反映法官业绩、业务素质的信息,全部以自动图表方式每月在网上公开,并实行累计动态排序,排序结果作为法官能力评价依据。在评优评先、竞争上岗和职级晋升中,将多年来网络上公示、留存的数据所反映的业绩比例提升至70%,将带有主观色彩的民主测评比例降低至30%,由此彻底改变了“民主测评+领导决定”的传统干部选任模式,形成了“干什么不如干工作,有什么不如有成绩,靠领导不如靠自己”的良好导向。近年来,历经6次大规模竞争上岗,从未有人提出任何异议,因为大家已习惯接受源于客观实际的结果,这是导向管理文化展示的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