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老法官的坚毅、坚守和坚持——记一名基层老法官对一起相邻纠纷案件的成功调解 |
||
来源: 发布时间: 2021年11月16日 | ||
2021年11月10日,这是刚进入冬季气温骤降的一天,根据工作安排,我同老法官姜志东同志对一起相邻关系纠纷案件进行庭前调解。作为一名员额法官,我见证了这位老法官对该起案件的完整调解过程,折服于他在调解工作中展现出来的调解艺术的完美、调解手段的丰富、调解态度的不懈,佩服于他对法律工作的坚守和热爱,感动于他性格中体现的那种果敢和坚毅的人格魅力。 这是一起东西邻居之间的纷争。多年前,东邻尚未住人,西邻在建设东厢房时便没有考虑建房余地。此后东邻也住上了人,因生活需要欲在院西建房。因与西邻未能取得完美沟通,只能压西屋的东厢瓦沿搭建了一座彩钢瓦房,至此两家房屋相邻处形成叠压状态。矛盾就此产生,双方均不满对方的建房行为,认为是对方的原因造成自家屋内阴暗潮湿,积怨已久。村委干部多次到场进行调解,未获成功。眼看村委也无法解决这场纷争,二人又找去了法庭。 牟平法院大窑法庭受理这起案件后,身为办案法官,我和姜志东(以下统称老姜)同志首先展开了调解工作。老姜有着多年的调解经验,他分头接待了双方当事人。原告方是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家,性格倔强不听劝,老姜就多次找老人的儿子做工作,以此为突破口;被告方是位六十多岁的村民,性格执拗认死理,老姜就找老人的儿媳做工作。一来二去,两方当事人的意见老姜摸得差不多了。既然矛盾争议的焦点是两邻居搭建的厢房,老姜便动身前往现场,亲自丈量边界。一边是层叠不平的瓦,一边是棱棱角角的钢,老姜就在两个房顶之间,用一根长杆和尺子比划着。从丈量开始,两位邻居又起了口舌之争。西邻说量歪了,应该再往右一点,东邻说拉松了,应该再拉直一点……在争吵漩涡中,老姜镇定自若,认真测量记录着一砖一瓦,整整一上午的时间,他心里有了底。他安抚住两位当事人,直截了当地指出二人在建房时的不善不妥之处,说得两人当下没了脾气。他让二人冷静之后再谈看法和意见,交谈之中,双方的心思老姜便摸得一清二楚了。 11月10日,法庭上,老姜向二人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调解方案,让双方当事人都把自己的房沿往后缩退一步,二人在态度上似乎都有点松动。见此,老姜果断地提出一个数据,这一出手二人又吵了起来,均表示无法接受。但争吵的内容从开始的互不相让发展到了相让多少,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,老姜很果决,他决定趁热打铁,势必要今天解决这件事。 再次奔赴现场,再次操起尺子和长杆,量完屋顶量地面,西屋缩退多少能不阴雨,东屋缩退多少能不露天,老姜和当事人不停地沟通着,当事人在旁边也不停地指责着、互怨着,但与此同时,调解意见也在不停地接近着、形成着。时间已接近11点了,老姜把中间的尺寸确定以后,提出双方各让10厘米。双方都不吱声了,老姜再回法庭作调解笔录。然而变故再生,一方坚决不同意,调解陷入僵局。老姜沉默了许久,如果今天调解失败,那么再次调解成功的可能性就极大地降低。时间已经11点半了,老姜看看日头,决定再进现场。 浩浩荡荡一行人第三次来到争议现场。尺子再操起来,房顶再登上去,来来去去之间,我们法庭的工作人员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近乎了许多,气氛莫名地有些缓和,也许是老姜的耐心和坚持安抚了现场的人员,争吵消失了,双方当事人一起凑在老姜身边看测量数据。进一步精准了尺寸之后,老姜在关键处用笔作出了彩色标记,明确了拆除尺寸指向了。再次回到法庭已是12点半了,调解工作继续。经过三次测量,调解方案在老姜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变更调整着,从一开始的各拆除10厘米,进行到各拆除8厘米,再商量到各拆除6厘米,当事人终于同意了,调解意见至此达成:东邻在三日内先行将自己的彩钢瓦房沿向东缩拆6厘米,西邻在东邻拆除后三日内将自己的黑瓦沿向西缩拆6厘米。调解笔录制作完毕,当事人签字结束,此时正好是中午1点,一场纠纷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案了。签字时,双方当事人不约而同地对老姜翘起了大拇指。 达成调解协议是画逗号,协议的最终完美履行才是画句号。三天后,东邻邀请大窑法庭到现场监督进行了第一期的拆除履行,又三天后,第二期拆除如期履行。案件至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 说一下老姜同志,姜志东,从事法院工作三十余年,一直坚守在审判一线上。数十年来,数不清办了多少案子,也数不清接待了多少当事人,虽然已近退休之际,但仍然在审判这条战线上坚守着坚持着。除了老姜,大窑法庭还活跃着数名老法官。年轻的员额法官们在这些老法官的引领下,正一步步地成长着、前行着,也正是有了这群坚守的基层法官们,才有了一方老百姓的和谐和平安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